最近被一位博主安利了《稀缺:摆脱贫穷与忙碌》,翻了几章后,我惊觉书里说的 “稀缺”思维误区所导致的生活窘境 ,简直就是我最近状态的写照。作为一名全身心投入科研项目,却被各种难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大笨蛋,我想借这次阅读的机会,分享我的读书感悟与近况。

全书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:稀缺能让我们在处理紧急事情时效率飙升,但从长远看,它会让我们忽略其他重要事项,反而得不偿失。其实比起结论,我更好奇作者是怎么从生活里提炼出这个理论的,毕竟这和我们日常做选择息息相关。刚翻开引言,我就愣住了,感觉作者在我旁边安装了摄像头📸:

“要做的事情太多,而能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又太少。许多事情早就过了原定的截止日期,一直在延期,越来越让人担心: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去重新安排会议时间;收件箱里堆满了等待处理的邮件;很久没有打电话问候母亲了,他甚至都能想象到她老人家那伤心失落的样子;车子也早就过了年检期限。”

这就是我最近的真实状态。我死磕科研项目,无暇顾及其他事情,但是由于做事效率却没有达到我的预期,我陷入了恶性循环,不断自我否定。是的,项目进度慢,我就开始自我怀疑,整天窝在寝室不想出门,明明计划晚上 8 点去跑步,可要是代码没跑通,我就会取消跑步,死磕到半夜。结果问题没解决,第二天还因为熬夜起不来,进度更慢了。有时候遇到困难,甚至会刷短视频逃避——我陷入到了一个负回路的系统中,状态不断变差,却毫无办法。

其实,这就是书里说的 “稀缺心态” 在作祟。稀缺,是“拥有”少于“需要”的感觉,即可以简单理解为“想要的太多,拥有的太少”。稀缺现象导致了稀缺思维方式,而稀缺方式是一个双刃剑,一方面能带来稀缺红利,但是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,忽视了长远规划和冷静思考的能力。

拿我自己举个例子,在CS领域我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太少,不管是能力、经历还是成就。于是,我十分渴望能做成功一个项目,并且是自己主导,从而想证明自己有科研能力。往深了说,我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了。但是这种感觉,让我陷入了短视。就像书里说的,稀缺心态会让人只盯着眼前的问题,看不见全局。虽然在截止日期前,我确实能集中精力完成一些任务,带来短暂的高效红利,但这也让我的心智带宽变窄了失去了长远规划和冷静思考的能力。我开始慢慢忘记,我期待中的理想状态其实是全方面发展,而非一个只会坐在电脑前跟二进制死磕的人——我认为一个真正理想的状态是:身体强壮、精神富裕、专业过硬。首先保证作息上是正常的,在此基础上能够保证工作时间的足够的高效,而休息的时间也能够通过读书等业余爱好丰富自己,能够有三两知己偶尔倾诉,能够保持锻炼,能够好好生活,热爱生活,让生活变得雅致而可爱,让周围变得有活力而非单调与枯燥

其实反思一下后会发现,我现在主要卡在”保证工作时间的足够的高效“上面,从而让我陷入了这个负反馈回路。而不足够高效也是由于策略不对以及能力还不足导致的,需要努力提升,但是却着急不得。我打算自救,这才有了这篇文章。我正在打算重新拾起读书与写博客,争取能有输入也有输出,精神上不能缺营养。同时,在做事情方面,我也开始注重高层的需求设计和架构设计,先想清楚问题再动手写代码,而不是被陷入到繁琐而无法脱身的无尽代码细节中。

这本书还没读完,他可能是改变我状态的一个引子。若后续有新的思考,也会继续和分享。